新京报讯(记者刘洋)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,7月27日下午,被授予“北京巧娘”称号的剪纸艺术家顾小玲来到新京报小记者活动现场,给孩子们讲解剪纸技艺,小记者们亲自动手实践,完成一幅幅剪纸作品。
顾小玲为孩子们详细讲解剪纸技巧。 新京报记者王子诚 摄
(资料图)
“孩子们,你们知道剪纸是什么时候有的?至今多少年了?”活动刚一开始,顾小玲便抛出这两个问题,激起孩子们的兴趣。她从剪纸的历史和文化说起,给小记者们分享了剪纸技艺的传承。她介绍,在没有纸张时,人们利用金箔、银箔来制作这一镂空艺术作品,直到纸的出现,因用料廉价这一技艺得以传承至今。
“剪纸的时候剪刀不动,纸跟着转。”在详细讲解剪纸的手法之后,她为每名小记者发了剪纸材料,带领孩子们实操。将纸对折,凭借自己的想象,从兔耳朵到兔脚,先剪出半个小兔子,再剪出一个小眼睛……打开之后,一只红色的大耳朵兔子就跃然纸上。她鼓励小记者们盲剪,“有些人喜欢先画,再沿着线剪,我们尽量利用头脑中的形象去剪。”
互动中,小记者们高兴地展示自己的作品。 新京报记者王子诚 摄
“老师,我把小兔眼睛剪坏了。”“你这是二郎神兔子呀。”现场对话不断引发笑声,顾小玲一剪刀轻松“变出”的小兔子,小记者们自己动手剪时就发现没那么容易。但孩子们都没有放弃,剪坏了就换一张纸再来,他们努力让手工作品尽量完美,手巧的还会给小兔子的耳朵、脚丫处再来上几剪子,变成一只“镂空兔”。“你们所有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。”顾小玲鼓励道。
“你什么时候爱上剪纸的?”“你最喜欢的剪纸作品是什么?”在采访环节,小记者们围绕顾小玲的经历接连发问。顾小玲告诉同学们,她生在北京、长在新疆,13岁时便跟着母亲学习剪纸,生得一双巧手,就日益喜欢上了这个“手艺活儿”。后来,刺绣、中国结、布艺、珠编、衍花……她尝试钻研不同的领域。
因为对剪纸作品非常珍惜,她也爱好收藏,“大家知道剪纸怕日晒,会变色,我就把它们仔细地保管,我13岁的作品至今还在家里保存着。”顾小玲说,随着时间的推移,她的收藏和技艺受到了媒体的关注,也曾经在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上代表剪纸手艺人将作品送给参加奥运会的国际友人。最令她骄傲的是,她曾经剪出了一张7米长图,以镂空画的形式展示老北京民间风俗,还曾经获奖。
小记者们共同完成团花作品。 新京报记者王子诚 摄
顾小玲告诉小记者们,她会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剪纸上,从窗花、人物到卡通形象等,她都剪过,也经常创作剪纸作品。“当你喜欢一件事,就要钻研它,要想着怎么把它做好。”顾小玲建议,对于自己的热爱要潜心钻研,勤学苦练是达到成功的最好路径,“我不是一下就能剪出好作品的,一个获奖剪纸背后可能是百余幅的苦练。”
最后,顾小玲用“八折法”将一米见方的红纸折叠成三角形,让孩子们每人剪一刀,最后打开,形成了一个造型奇特的镂空团花,“哇——”孩子们没想到,刚才随意的一剪子,最后可以变成一幅造型复杂的作品,纷纷露出惊喜的神色。“团花上的这个桃心是我剪的!”一位小记者兴奋喊道。
编辑 缪晨霞
校对 卢茜
关键词: